文 / 9C资本力 周永信
研究失败,与研究成功同样重要。
格力钛(全名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一个董明珠赌上身家,并强势推进的项目,在2025年,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这个项目,格力电器前后投资28亿元;董明珠个人投资10亿元,又联合万达集团、京东、中集集团等企业,共同投资30亿元。
之前,还有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保险),投资了10亿元。
如此巨额的投资,又身处热门赛道,收获的却是一个苦果。
2025年4月28日,格力电器发布2024年年报。
其中披露,截至2024年6月,格力钛的总负债已达247.86亿元,净资产仅剩0.66亿元。
格力电器对其计提了全部28亿元的减值准备。
也就是说,认为这笔投资亏完了。
一个多月后,第三大股东阳光保险出手,申请法院冻结了格力钛全资子公司珠海广通汽车有限公司100%的股权。
格力钛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
复盘整个过程,有很多教训值得吸取。
一、起步
格力钛的前身,是2009年成立的珠海银通新能源有限公司,后改名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银隆)。
它由魏银仓一手创立,通过收购美国奥钛获得了钛酸锂电池技术,并建立了珠海广通汽车、石家庄中博汽车等子公司,生产新能源汽车。
2015年前后,新能源领域利好政策不断,新能源行业也在快速发展。
不同于如今磷酸铁锂、三元锂几乎占据全部锂电池市场,当时的锂电行业,还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举的探索期。
当时,蔚来、理想、小鹏刚刚注册成立,宁德时代也刚刚起步。
主打钛酸锂的珠海银隆,也受到了资本的追捧。
自2015年6月起,它连续获得投资。12月,又获得阳光保险10亿元的投资。
但这笔钱带有“业绩对赌”条款。这也是阳光保险在9年后,冻结格力钛子公司股权的原因。
二、受阻
格力电器及董明珠与珠海银隆的渊源,始于2016年。
当时,董明珠忧虑于空调市场趋于饱和的形势,迫切需要为格力电器找到第二曲线,她将目光投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
应该说,她的这一战略选择是准确的,后续新能源汽车的火爆,也印证了她的判断。
但可惜的是,她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投资标的。
这个标的就是珠海银隆。
她当时十分看好珠海银隆的技术,提出了130亿元收购100%股权的议案,提请格力电器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进行审议。
2016年10月28日,临时股东大会如期召开。
但出乎她意料的是,该议案没能获得通过。
自2012年担任董事长以来,这是她第一次在股东大会上遭遇如此重大挫折。
对此,她十分不满,在股东大会上发话:“你们看看上市公司有哪个像这样给你们分红的,两年给你们分了180亿,你去看看哪个企业给你们这么多!我就算五年不给你分红你又能怎么我”。
对于收购议案,她表示:“我只说一句,格力不投资银隆的话,我自己会压上全部身家去,这是一个优质的企业,你们会为自己的眼光后悔。”
她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这么做了。
三、投资
一个多月后,12月15日,中国制造高峰论坛召开。
在该论坛上,董明珠、万达集团、中集集团等5家企业和个人,与珠海银隆签署增资协议,共同投资30亿,获得珠海银隆22.388%的股权。
董明珠再次表示:“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资产投入到银隆里面去,因为我看到它是未来对我们中国制造将起到成为中国制造强国之梦的一条必经之路”。
然而,命运似乎故意与她开玩笑,从她投资珠海银隆后,便麻烦不断。
2017年,国家对新能源行业的补贴开始退潮,珠海银隆主打的钛酸锂技术,由于价格较高、能量密度偏低,在竞争中逐渐被磷酸铁锂、三元锂甩开。
在此背景下,珠海银隆陷入了订单下滑、资金链紧张的境地。
但这并没有引起董明珠的警惕,她又连续两次增资珠海银隆,将持股比例增持到了17.46%。
对此,董明珠曾表示,为了投资珠海银隆已压上了全部身家,甚至还不惜举债。
5月17日,珠海银隆在广东证监局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标志着正式进入IPO辅导阶段
而格力电器,2017年度果然没有分红。
四、更名
2018年,珠海银隆的情况急转直下。
先是媒体报道其拖欠供应商货款达12亿元,紧接着,其多个房地产项目,被曝出停工、生产停滞、工地荒芜等负面消息。
之后,又爆发了管理层贪腐丑闻,原实控人魏银仓被曝侵占公司资金超10亿元,并已逃往国外。
这雷暴的有点让人措手不及。
董明珠随即接管珠海银隆,启动内部整顿。
年底,珠海银隆的上市辅导宣告终止。
2019年4月25日,珠海银隆原总裁孙国华等6人被刑拘。
2020年末,珠海银隆负债率攀升到78%,净资产缩水至61.7亿元。
但董明珠认准了珠海银隆。
2021年8月,格力电器通过司法拍卖,竞得银隆投资、厚铭投资、红恺软件持有的珠海银隆合计3.36亿股股份,以18.28亿元拿到30.47%的持股。
当时,格力电器是拍卖的唯一报名人。
之后,董明珠将自己持有的17.46%股份的表决权,也委托给了格力电器。
由此,格力电器控制了珠海银隆47.93%的表决权,成为其控股股东。珠海银隆成为其并表子公司。
2021年11月,珠海银隆更名为格力钛。
五、坚守
更名之后,格力钛的情况不但没有得到改善,甚至还进一步恶化了。
2021年,格力钛亏损4.17亿元。
2022年,亏损6.58亿元。
2023,当时跟随董明珠投资的万达集团等,纷纷扛不住了,不惜亏本,选择退出。
12月19日,格力电器公告,称与12名交易对方分别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受让格力钛24.54%的股份,作价10.15亿元,董明珠不参与上述交易。
2016年,董明珠、万达集团、中集集团等,获得格力钛22.39%股权的对价是30亿元。
7年之后,24.54%的股份,转让价款才10.15亿元。
这意味着,它们的亏损高达69%!
即使亏损如此巨大,也要坚定的退出,这反应了它们对格力钛前景的高度悲观。
格力电器,则选择了坚守,通过低价接手它们的股份,将对格力钛的持股增至55.01%,表决权增至72.47%。
10亿元的交易金额,只相当于格力电器总资产的一个零头,但其心理影响,远超格力电器董事会的预料。
公告发布的第二日,格力电器股价跌了7.09%,市值蒸发130亿元。
在万达集团、中集集团集体撤退时,阳光保险未能同行。
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其他人投资时有特殊约定,而阳光保险没有;二是嫌价格太低。
结合后来的情况看,第二种可能性大。
因为上述收购完成后,格力电器曾表示,将在未来12个月内,与格力钛其他股东进行沟通,计划受让其余27.53%的股权。
但这一计划后来并未能实施。
六、溃败
格力电器控股格力钛后,对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将战略重心转向储能与特种交通领域,业务布局呈现“收缩传统业务、聚焦高毛利赛道”的转型特征。
应该说,这一转型路线是正确的,但时间还是太晚了,并且真正实施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
2024年上半年,格力钛亏损19.05亿元,创了历史记录。
截止2024年6月,其总负债已高达247.86亿元,负债率逼近100%。
为了救格力钛,格力电器煞费苦心。
2019年至2023年,格力电器通过买入私募债、股权增持等方式,累计向格力钛投资超38亿元。
另外,还先后斥资10.01亿元,大举买入AA评级的民营企业私募债——长安投资私募债,再由长安投资拆借5亿元,给格力钛“曲线输血”。
但这些资金,不但未能扭转格力钛的颓势,反而加剧了格力电器自身的财务压力。
2024年,格力电器年报中,对格力钛累计计提减值损失28.45亿元,直接拖累了当年的净利润。
在2023年年报中,格力电器曾以大篇幅介绍格力钛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但到了2024年,格力电器的年报年报中,不再有格力钛的身影,也未再提及锂电池等字眼。
七、教训
复盘格力钛这个案例,有不少教训值得吸取:
1.尽调要到位
在某次论坛上,魏银仓曾说,董明珠在投资格力钛时没有尽调。
这应该不是实情,只是为了表示投融双方的缘分与信任,是场面话而已。
董明珠给予厚望,不惜赌身家的项目,不可能这么草率,这不符合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基本素养。
但是,尽调不到位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如果尽调到位,就不可能不知道对赌条款,也不可能不知道魏银仓的行事作风和职业操守,就不会让他卷走一大笔钱,挖下那么大一个坑。
2.不能唯技术
技术很重要,但也不能唯技术。
董明珠压码格力钛,主要是看重格力钛的技术路线——钛酸锂电池。
这种电池具有“不起火、不爆炸”的高安全性,循环寿命超3万次,且能在-50℃至60℃极端环境下工作。
然而,它的缺陷也极为明显。
首先,这种电池能量密度仅为58-110Wh/kg,不足磷酸铁锂电池的1/3,导致新能源客车续航里程,普遍低于300公里。
另外,由于钛资源的稀缺,导致电池成本高出30%-50%。在地方政府采购招标中,格力钛公交车单价较竞品高出30-50万元,屡屡败北。
技术很重要,但如果踏错技术路线,代价也是极其高昂的。
3.买来的技术价值有限
技术很重要,但产生技术的能力更重要。
魏银仓的技术不是自己研发的,而是从国外买来的。
也就是说,格力钛是有技术,但也只有技术,并没有技术能力,这导致它很难对技术进行迭代和升级,也无力产生新的技术。
4.发现问题,及时止损
2018年,格力钛的问题已经全面暴露了,但格力电器不但没有收手,反而持续加码,导致越陷越深。
有时候,坚持很重要,需要一根筋,或者说要有战略定力。
但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方向没错,粮草也够。
否则,就应该壮士断腕、及时止损,决不能为了面子和情怀,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意孤行。
关于作者:周永信,9C资本力创始人、律师,著有《左手企业经营 右手资本运作》一书。
分类:9C杂谈